qrcode

7*24小时客服热线

400-6066-536

0755-88297653

首页 > 内容攻略 > 香港资讯 > 攻略详情

香港身份续签难?掌握这3大核心支柱,7年永居稳了

发布时间:   649

香港身份续签难?掌握这3大核心支柱,7年永居稳了

香港身份续签的底层逻辑,本质是地区发展与个人贡献的价值交换。任何地区的人才引进政策,核心目标都是“招兵买马”——吸引能为本地创造实质价值的人才,而非单纯享受红利的“过客”。

港府的续签审核,本质上在问三个问题:你是否真正融入香港?是否为本地经济或社会带来贡献?是否有长期留下来的意愿? 如果只想着“白嫖”福利——比如仅为子女享受教育优势,却不在港居住、消费,不参与本地劳动市场,不创造就业或经济产出(如创业、投资),这种“单向索取”显然不符合人才引进的初衷。


简单说,香港身份更像“价值共创协议”:你为香港的繁荣付出时间、资源或专业能力,港府则提供身份红利作为交换

续签审核的所有条款——无论是居住要求、工作证明还是创业投入,最终都指向同一个核心:你是否已成为香港发展的“参与者”,而非“搭便车者”?

理解这一点,就掌握了续签的“通关密码”——用行动证明你与香港的“利益共同体”关系,而非仅把它当作一张随时可丢弃的“福利卡”。毕竟,没有任何地区会长期欢迎只取不予的“乘客”。

香港身份续签并非简单延续签证,而是与香港建立"持续、真实、有贡献关联"的长期工程。入境处通过"两址两单"核心标准(住址证明、公司地址、薪俸税单、利得税单),从居住、工作、税务三个维度判断你是否真正融入香港。

如果你正在规划香港身份或续签,欢迎来联系我们银河集团【微电同步:18145843328】专业的规划师一对一免费咨询评估+匹配续签方案!

简单头像框关注二维码 (7).jpg

2025年新政下,临时抱佛脚的"挂靠"或"空壳公司"模式已失效,而是要真正为香港做出贡献。

一、续签成功的三大核心支柱

1、 居住联系:构建"以港为家"的证据链

香港身份续签的第一核心要素是「实际入境」——这不仅是物理上的「肉身到场」,更是向港府证明你与香港存在实质联结的直接证据。

港府的逻辑很简单:当你在香港生活,自然会产生消费(餐饮、交通、购物)、参与社会活动,这些「真实生活痕迹」比任何书面材料都更能体现你定居的诚意。能举家移居香港当然最理想,但对多数人而言,完全满足「长期居住」并不现实。

关键问题来了:入境频率的底线在哪里?

✅️港府官方表述留有弹性:「若连续180天未踏足香港,需提供合理解释」。这意味着180天是「最低合规线」,而非「加分线」。只满足底线(比如每半年匆匆来港1天),远不足以证明你「以香港为常居地」的真实意愿。

✅️入境处更看重的是「生活连贯性」:比如是否持有香港身份证、是否有租房/购房记录、是否在港开设银行账户并持续使用、是否有子女在港读书等。这些细节共同构成「你已融入香港」的证据链,远比单纯的「入境天数」更有说服力。

✅️硬性要求:单次离港不超过180天,7年累计离港时间不超过3.5年。

✅️关键材料:经印花税认证的租房合同(建议面积≥20㎡/人)、近3个月水电费单(需显示申请人姓名)、子女在港学籍证明。共享办公地址需提供独立工位证明及水牌照片。

✅️加分项:香港驾照、信用卡账单(显示在港消费)、社区活动参与记录(如商会会员证)。

2、工作贡献:匹配政策导向的价值输出

香港身份续签的第二核心要素是「在港收入」——这不仅是经济自足能力的证明,更是你「为香港创造实质价值」的直接体现。港府通过收入、纳税、强积金这三重标准,判断你是否真正融入本地劳动市场,而非将香港身份仅视为「福利通行证」。

✅️合法工作收入:入境处要求提供雇主雇佣合同、工资单、银行流水三项材料,且需证明收入来源与香港本地业务直接相关。2025年新政特别强调:跨境派驻人员需额外提供「香港公司与内地母公司的关联证明」,避免「挂名薪资」。

✅️纳税记录:香港薪俸税是核心凭证(税率15%-17%),需提供税务局出具的**《个别人士报税表》及缴税证明**。注意:内地缴纳的个税不可替代港税,除非受雇于香港公司并通过「避免双重征税安排」申报。

✅️强积金供款:作为香港强制性社会保障制度,雇主与雇员需分别按收入的5%供款(月薪上限3万港元)。需提供强积金账户月结单,证明供款连续性(断缴超3个月需提供合理解释)。

✅️受雇路径需满足"三匹配"原则:

岗位匹配:博士从事服务员、法学硕士做行政等跨专业就业可能拒签;

薪资匹配:金融/IT行业建议月薪≥4.6万港元,市场水平参考:保险经纪月均≥3万港元,高管年薪≥120万港元;

合同匹配:剩余期限直接决定续签时长,某金融分析师因合同仅剩2个月,续签仅获批同等期限;

✅️创业路径需打造"四维证据链":

实体运营:甲级写字楼或商务中心租赁合同(共享工位年租约5.9万港元)+5-10张办公实景照片;

本地雇佣:至少1名香港永居员工(月薪≥2万港元)的强积金记录,建议雇佣比例1:3(如年营业额300万港元配3名员工);

财务合规:连续6个月公司流水(月均≥10万港元)、经审计财务报表、利得税税单;

业务证明:2-3份与本地企业的合作合同,贸易类需额外提供提单、报关单;

香港税务居民规划、公司注册、银行开户、年审、审计、报税、强积金、变更资料、买房、租房等均可来联系我们银河集团办理,欢迎添加咨询(微信同号:18145843328),会有资深香港商务顾问为您详细解答↓↓

3、税务合规:不可逾越的红线

香港身份续签的税务合规是不可逾越的红线,它直接决定了“你是否为香港创造实质经济贡献”。2025年新政下,入境处已将税务记录列为续签核心审核材料,未依法纳税或税务记录异常的申请人,即便满足居住和工作要求,仍可能直接拒签。

✅️税单是“贡献度”的唯一官方证明

无论受雇还是创业,薪俸税或利得税税单都是续签必备材料。入境处明确要求第二次续签时必须提交税务证明,且税款需为香港本地收入(内地税款不计入)。

受雇者:需提供完整的薪俸税评税通知书,佣金制工作者(如保险、销售)还需额外提供连续6个月以上的收入流水,避免“突击刷单”嫌疑。

创业者:需提交经审计的财务报表及利得税申报记录,即使公司亏损,也需证明“真实运营且有持续经营潜力”,零申报仅适用于“无收入、无支出”的空壳状态。

✅️税务违规的法律后果远超拒签

香港税务局对逃税、虚假申报的处罚极为严厉:

行政处罚:罚款最高达应缴税款的3倍,外加滞纳金;

刑事责任:情节严重者(如伪造税单、故意隐瞒收入)可判处监禁,2025年已查处多起续签造假案件,涉事者最高面临14年监禁。

✅️“零税单”比“低税额”更危险

部分申请人误以为“收入低就不用交税”,实则无论收入多少,均需完成税务申报。未申报或申报不完整,会被认定为“故意逃避税务义务”,而如实申报的小额税款(如年薪12万港元,约缴薪俸税800港元)反而能证明合规意识.

银河集团【真经营-好生意】,为香港身份续签打造两址两单合规方案,实体经营+真实流水双保障,助您轻松通过续签审核,专业团队全程护航,如果感兴趣欢迎来联系我们【微电同步:18145843328】!店铺都是百里挑一,均为真实经营;轻资产轻运营,边赚钱边续签;汉堡店、娃娃机店、洗衣店...应有尽有。


二、四大续签路径的风险收益对比

续签类型

核心优势

典型风险

成本参考

适用人群

本地受雇

成功率超90%,材料简单

合同短致续签缩短,频繁跳槽影响稳定性

无额外成本

愿意赴港工作的专业人士

创业自雇

灵活度高,可兼顾内地业务

年运营成本15-30万港元,空壳公司拒签率100%

共享工位5.9万港元/年+员工薪资24万港元/年

有资源对接香港业务者

跨境高管

允许异地办公,审批周期仅4周

需每月提供在港办公记录(会议纪要/客户邮件)

无额外成本,需年薪≥120万港元

跨国公司区域负责人

顶尖人才

直接获批6年逗留期

需上一年薪俸税≥200万港元

无额外成本

高收入金融/科技人才


三、七年永居的全程护航策略

1、时间管理:构建规律的在港节奏

✅️续签期:每半年入境2-3次,每次停留≥4天,保留出入境记录及消费凭证(如酒店、交通票据);

✅️永居冲刺期:最后两年建议累计在港≥240天,可通过"香港工作+周末返港"模式平衡;

2、材料管理:打造不可辩驳的证据链

建立"续签档案库"分类保存:

居住类:历年租房合同、水电费单、子女成绩单;

工作类:雇佣合同、薪资流水、强积金通知书、晋升证明;

税务类:薪俸税/利得税税单、审计报告、税务豁免申请(如适用);

3、风险规避:避开90%的失败陷阱

✅️绝对禁区:虚拟地址、零申报有流水、挂靠职位(无实际工作内容)

✅️灰色地带:保险经纪、自由职业者需提供12个月稳定业绩记录,波动过大可能仅获0.5年续签

✅️政策雷区:专才换雇主需3个月内完成审批,否则旧签证自动失效

香港身份的价值在于"持续有效"而非"一次性获批"。正如香港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孙玉菡所言:"这是香港与高才的双向选择",未来政策将更倾向支持那些真正扎根香港、创造价值的人才。

你的每一次纳税记录、每一份业务合同、每一页居住证明,都在书写7年后永居申请的答案。

银河集团【真经营-好生意】,为香港身份续签打造两址两单合规方案,实体经营+真实流水双保障,助您轻松通过续签审核,专业团队全程护航,如果感兴趣欢迎来联系我们【微电同步:18145843328】!店铺都是百里挑一,均为真实经营;轻资产轻运营,边赚钱边续签;汉堡店、娃娃机店、洗衣店...应有尽有。




预约咨询顾问

在线咨询

微信咨询

给我致电

确定提交

推荐有礼

返回顶部